深度丨破解创新人才选拔难题,上海创智学院推出全球首个AI创造力测评系统

2025.09.20阅读量:11

科研进展

2025年9月11日至13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重磅发布7项AI创新成果,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AI基础设施等科研方向和探索前沿,充分展现学院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尖兵”作用。9月20日起,我们将发布这些成果的深度解读文章,邀您一同感受科技前沿的力量。


9月,上海创智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这一系统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牵头组织,跨学科团队联合研发,标志着人工智能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领域的应用探索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7月24日,团队刚刚推出“启创·InnoSpark1.0”中国版教育大模型。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教育场景的大模型,它在价值观引领、创造力激发、个性化培育和专业化育人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可能性。开源以来,全球下载量已突破4.2万次,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也吸引了教育企业的广泛参与。此次创造力智能测评系统,正是基于InnoSpark大模型的进一步应用与深化,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构想初步落地。



长期以来,传统的考试和选拔方式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很难全面评价学生的真实潜能。在今年年初对数千名中学生的大规模测评中,团队发现认知水平与创造力水平并非一一对应,部分学生虽然认知基础一般,但是在创造力任务中表现突出。这一发现再次提醒我们,单纯依靠认知指标无法甄别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也为新的测评范式提出了现实需求。




本次发布的创造力智能测评系统,正是针对这一难题提出的系统化解答。



理论层面

在理论层面,团队形成了四个创新性方向:


第一,更真实的情境设计。系统不仅模拟真实场景,更引入不确定性、具体的情节叙事、开放的问题设置,并能根据现实测评需求动态调整情境内容,让学生在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任务中展现思维。


第二,更智能的人机互动。测评不再是单向答题,而是通过思维和知识层面的深度交互实现双向理解:人理解问题的同时,机器也理解人,人与机器形成互动式的思维共振。


第三,更精细的评价过程。系统将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细分为识别、分析、生成、论证、完善五个阶段,逐一捕捉学生的思维轨迹,避免了传统测评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局限。


第四,更全面的人才识别框架。测评不再局限于知识或技能,还纳入思维品质、个性特质,最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展现出的增长潜力。这一动态测评机制,能够捕捉学生的“悟性”,即他们在被引导之后能否快速领悟并成长的特质。



技术层面

在技术层面,团队也进行了初步的集成与探索:


第一是情境生成的智能化。系统能够自动构建贴近现实的复杂问题情境,以多模态方式呈现,确保测评任务具备真实性和挑战性。


第二是交互过程的自适应。测评过程不再是一问一答,而是实现了动态化的交流,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交互节奏与内容,带来更自然、更贴近思维过程的互动体验。


第三是过程诊断的精细化。系统将思维过程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表征,对思维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使评价能够超越最终答案,呈现完整的认知轨迹。


第四是结果呈现的个性化。测评不止于分数,而是自动生成全息式报告,既能量化不同维度的表现,又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差异化的改进方向和发展建议。


通过这些探索性的尝试,创造力测评正逐步实现从“静态测分”到“动态画像”、从“单一指标”到“立体报告”的转变。


目前发布的系统采用三栏式交互界面,统一了情境的真实性、交互的智能性和过程的可追踪性,带来全新的测评体验。在结果页,系统不仅能回顾完整的思维链条,还能量化各阶段亮点与不足,并生成个性化成长建议,使测评真正成为培养的起点,而非终点。



这一成果背后,是上海在政策、资源与人才上的持续投入。项目团队汇聚了心理学、教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研力量,在高密度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推进。未来,团队将不断优化和迭代系统,推动人才选拔模式从知识导向迈向能力导向,从静态考察走向动态发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持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