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打造集聚全时导师、兼职导师、产业导师的一流师资队伍,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整合资源构建导师组培养制 以导师组培养制为主,学术导师主要负责课程修读指导、科学素养培养和学术思维拓展;产业导师主要负责项目实践指导、产业思维拓展和技术前沿指导。学生可自主选择导师,也可结合研究方向提出将院外优秀专家作为导师的需求,就读期间可根据研究进展和需求更换导师和课题。实施Tutor指导机制,以全职导师、博士后和高年级博士生为核心团队,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全面指导、联合共创、即时响应、“面对面”协助。
多措并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对导师的评价标准回归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学术影响力目标函数从研究型大学“引用率”的转变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价值”。搭建多维度、深层次的交流平台,开展全时导师会议、兼职导师会议,组建联络平台,促进导师间的经验分享、思想碰撞与智慧融合。
学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主战场、具备前沿科研实战和产业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依靠现有高校体系难以独立培养的未来AI领军人才。
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为学生配备齐全思政教育队伍,通过组织院长面对面、红色参访等形式多元的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打造优质前沿课程 设置轻量级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迭代机制,围绕理论、工程、应用三个横向维度,从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三条纵线,开展课程建设研讨。
创新灵活修读方式 学院提供灵活的修读方式,学生原则上第1年完成课程研修,同时允许学生结合实际调整学习计划,不设定强制性的学制和最低学习年限,完成培养方案、满足学位评定要求即可申请毕业答辩。学位评价方面,设定科学严谨灵活的学位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或原创价值,对高挑战项目宽容失败。
凝练前沿创新课题 学院坚持以国家战略为驱动,以前沿信号为引领,以产业价值为导向,在基础支撑方面,通过深入开展新一代自主智算体系、语料和世界知识的研究,构建全新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架构和语料数据的坚实基础。围绕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协同高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国家重大任务,凝练学院标杆性攻关项目,开展全时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前沿课题工作。
构建学术文化生态 以“创智讲坛”为龙头引领,以导师系列和学生系列作为两线支撑,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学术框架体系,打造上海创智学院独有的学术文化。通过创智合作创新论坛、全时导师报告会、学生研讨会(Seminar)、兼职导师报告会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交叉。
区位优势 选址位于徐汇西岸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新建使用面积2.7万平米的独立建筑作为教学与行政空间。
算力支撑 学院已完成算力布局,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需求,近期目标建设万卡规模的算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平台基础设施优化、集群验收测试等工作,让学生逐步具备前沿大模型研发所需的AI工程能力,培养AI基础设施人才。
创业支持 将高水平投资机构和创业孵化机构纳入人才培养合作范围,通过打造包括学习设计创业目标、设计股权激励、寻找创业方向、融资等在內的创业课程、活动资源与实践,设立创业人才培养“专区”。鼓励博士生在学期间开展技术转化、创新创业,学生可向学院提出申请推动成果的概念验证和孵化转化,学院组织投资机构和孵化机构进行遴选,通过创投基金进行支持。
生活保障 学院配备高性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会议室、自习室、讨论室、共享空间、休息区、实验区等空间资源充足,同时配套提供食堂、商业、会议中心、体育场所等空间。学院与徐汇区和漕开发总公司密切合作,提供生活配套和服务保障设施,为每位学生提供单人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