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揭秘本体可重构具身智能如何开启硬件新时代

2025.08.03阅读量:11

科研进展

从科幻走向现实的“万物有灵”

“万物有灵”项目,即本体可重构具身智能技术,旨在实现模块化机器人的自由重构与组合,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创意和实际需求,快速切换形态,执行多样化任务。该项目核心理念是打造“硬件中的大模型”,让物理实体的创造与迭代变得像软件开发一样便捷,从而大幅降低机器人开发的门槛,激发每个人无限创造力。“万物有灵”项目有望将科幻作品中“心想物成”的愿景带入现实,为具身智能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针对AI时代下物理世界创造力的痛点打造突破性架构

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崛起已颠覆传统软件开发,让代码不再是创新的门槛,但其能力局限于虚拟世界,无法直接创造或操作真实世界的物理实体。机器人开发长期面临周期长、门槛高的挑战。这种物理世界与数字创意之间的鸿沟,导致了大众的创造欲在物理世界中难以高效释放。


“万物有灵”项目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可重构的模块化机器人,每个模块具备独立功能,可相互协同组合成任意新形态机器人。其核心在于:

无限形态与可能:模块化设计赋予机器人无穷的形态和可能性,适应各类复杂任务和场景。

让token不止于code:旨在让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利用这种模块去发挥他们的创意。



三大机器人亮相:可重组、自变形、有情感

“万物有灵”项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 单元模块化探索——宏原子机器人:这种小机器人中每个单独的模块本身是不具备运动能力的,它们能利用模块间力场的相互作用实现全新群体运动能力涌现。将计算智能与物理智能相互融合,用极低的计算硬件成本,实现实时变形重组和实时交互。


2. 自主变形能力验证——管水母机器人:这是一款能面向不同任务需求自适应拓扑变化的机器人,既能自适应变化去穿越不同地形,也能自解耦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



3. 类人机器人伙伴——创智龙 (2025年9月发布):团队将上海创智学院的吉祥物IP实体化,全栈设计制作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类人机器人伙伴。这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机器人,更是旨在探索拟人化的具身交互,使其具备更自然、更富有情感的表达能力。“创智龙”将作为一个开源集成的创新平台,供团队成员围绕其开展各自的博士课题,并持续迭代优化,与团队共同成长。



坚实的跨学科团队支撑

“万物有灵”项目由一支组建于创智学院的多元化跨学科团队推动,指导老师为全时导师印真。除了机电信息类专业的同学,也有来自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为机器人设计提供机理支撑,同时也有专攻设计学的同学进行用户交互体验的提升。自下而上地做到了机器人研究的全栈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