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至13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重磅发布7项AI创新成果,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AI基础设施等科研方向和探索前沿,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的风向标,充分展现学院在人工智能发展上的“尖兵”作用。
一、“能动”认知智能:推动“能动”AI普及,重塑千行百业
二、规模化全流程大模型可解释框架:揭秘AI大脑思考逻辑
现阶段,人类既无法理解模型的逻辑来源,也无法对其缺陷进行有效干预。面对当前大模型的“黑盒”难题,邱锡鹏团队首创规模化机理可解释框架,在大模型注意力分解上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中国力量首次在该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它不仅能揭示模型错误的真实原因,还可对关键神经元进行激活与调控,赋予模型“思想钢印”,显著提升可控性与安全性。这一可解释、可干预、可扩展的框架,结合多模态情境智能应用,既为 AI 科学发展提供新路径,也为安全落地与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ORoboSoul:面向具身智能路线收敛平台
具身智能可能掀起人类历史上新的产业革命,但当下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卢策吾团队打造了ORoboSoul平台,率先提出“能动融合”的进化路径,让不同技术不断交融、迭代,最终汇聚成“大一统”的智能模型。团队以“数字基因”为基础,从因果推理与伴生数据出发,让机器人真正理解世界;通过长程决策与融合推理,让机器人能够与人类顺畅沟通。
数字基因作为核心基础,未来有望构建“北斗级”的产业生态,为全球机器人厂商提供即插即用的世界认知和操作智能。
四、创造力智能测评系统:以AI之力,选天下贤才
长期以来,传统的选拔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如何以低成本实现大规模识别真正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成为亟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周爱民团队提出了四个创新方向:更真实的情境设计、更智能的人机互动、更精细的评价过程和更全面的人才识别框架;并在技术上打通情境生成、交互引导、过程诊断与个性化报告的链路,推动人才选拔模式从知识导向迈向能力导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
五、创智无穹-终端本征智能:让终端智能人人触手可及
为解决智能终端中“能耗、内存、智能”不可能三角的终端本征难题,戴国浩团队发布了终端本征大模型Infini-Megrez 2.0,首次采用混合专家架构和跨层参数复用技术,速度相比同类模型最高提升10倍,助力AI PC实现个人超级智能体。
在端软件层面,发布了开阳推理引擎Infini-Mizar 2.0,联动教育大模型标杆项目发布教育一体机;在端芯片层面,发布了第二代大模型推理处理器IP:天璇Infini-Merak,实现DeepSeek高智能端模型的本地高能效推理,赋能FPGA一体机等创新产品。
六、可信智能体互联网:开创技术无人区,争做世界引领者
当前主流的智能体产品大多仍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的封闭体系之内,智能体协作的潜力受到严重限制。张伟楠团队率先提出并启动了“智能体上链”项目,致力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智能体互联网——BetaWeb,并已研发智能体协作平台Holos河洛系统,接入上百个公网智能体,能完成科研报告撰写、论文审稿、数学建模、信息收集与解读等任务。
可信智能体互联网项目在创新人工智能协作模式的同时,也将有望成为未来关键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
七、面向下一代大模型开源AI基础设施:让大模型跑在中国芯,让AGI基石全球共享
在下一代大模型基础设施的关键突破中,上海创智学院AI Infra团队推出自主可控的强化学习框架siiRL 2.0,将成为下一代模型的“动力引擎”。它原生支持华为昇腾、沐曦、平头哥等多款国产芯片,是国内首个完成强化学习在国产千卡集群上的规模化验证与应用的框架。
项目团队还发布了低比特训练技术 Metis,以将训练精度从FP32压缩至FP4,首次揭示了大模型低精度训练的问题根因进而提出了接近无损的大模型预训练方法。此外,创智学院将于近日正式启动“AI基础设施开源周”,发布全链路技术栈,持续推动国产算力生态建设。
秉持“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理念,上海创智学院一直在做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科研探索与创新创业项目。如今,以7大重磅前沿成果为代表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学院的影响力持续彰显,创新生态充满活力。
未来,学院将继续牢牢盯住和前瞻布局国际最前沿、产业最前沿,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积极探索颠覆性技术,支持开展非共识研究,敢于突破学科边界,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探索技术普惠的新价值状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新高地,更好引领技术潮流、构筑开放体系,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